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,衷心希望这篇内容能为您带来愉快而充实的阅读体验。
我党在三年时间内击败国民党,胜利的速度之快,甚至令毛主席也感到意外。在许多人的印象中,解放战争仿佛是一场场奇迹般的战斗,是一次次军事史上的壮举。然而,现实并非如此完美无瑕。一直以来,以少胜多、以奇谋制胜的解放军,在这场战争中也曾错失过三次宝贵的战机,这三次失利的战役中,究竟是谁指挥,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?
1946年6月,中央军委向晋察冀边区发出电报,明确传达了夺取平汉、正太、同蒲三条路线以及保定、石家庄、太原、大同四座城市的总体战略规划。到了6月底,毛主席亲自撰写电文,发给聂荣臻、萧克、刘澜涛、罗瑞卿和程子华等人,内容强调:“大规模战役后,晋察冀热辽主力应重点对付热河和平津方向的蒋军主力,同时派出部分兵力协助贺龙、李达部队攻打傅作义,夺取同蒲北线;另有部队协助刘伯承、邓小平夺取正太线。”
展开剩余87%主席对这项计划极为重视,因为规划中的三条路线和四座城市,是华北地区国民党交通枢纽、军事部署的关键节点。如果全部攻占成功,华北的交通运输网络将被彻底切断,国民党东北部队与南方主力之间将陷入孤立状态,这样我党便能逐步瓦解敌军力量,实现分而治之。
于是,6月19日,晋察冀一纵队迅速出击,在同蒲铁路北段接连取得胜利,阎锡山部署的五个旅九个团的守军被打得溃不成军,平绥铁路和同蒲铁路都被截断,大同已成孤城。此时大同守军仅有不到两万人的暂编38师,隶属于阎锡山的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指挥。这支部队结构混乱,超过半数由重新整编的日本伪军组成,战斗意志极为薄弱。
战斗还未正式打响,楚溪春便急电阎锡山请求援助,但铁路已被我军控制,阎锡山无计可施。面对困境,这位老牌军阀最终选择向蒋介石求助,为大同争取一线生机。蒋介石深知大同作为交通和煤矿重镇的重要战略价值,在多次协商和许诺后,派出晋绥军出身、在国军中颇具威望的傅作义前来支援。
当时傅作义驻守归绥,接令后并未立即发兵救援大同,而是召集部下董其武、郭景云等心腹召开军事会议,深入分析晋察冀部队在铁路沿线的部署,拟定出一套“围魏救赵”的战术方案。他判断我军为防范救援必会在凉城、丰镇一线布防截击,遂采用逆向思维,长途转移兵力,绕道进攻战役咽喉——集宁。
集宁对我军战略地位极为关键。若傅作义能拿下集宁,他便可南下攻取丰镇、隆盛庄,切断我军后勤补给线,东面则威胁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。若边区根据地沦陷,大同的胜利也将失去意义。
事实证明,傅作义的判断非常精准。此前我军在凉城、丰镇部署的四个旅和五个旅预备队悉数落空。由于投入大量兵力攻打大同,我军直到9月8日才得知傅作义已集结兵力于集宁东部。
边区军委分析后认为,既然傅作义采取“围魏救赵”,我军则可内外夹击,调集八个旅、四万余兵力联合集宁守军,反包围傅作义先头部队,力图歼灭董其武部。然而,傅作义凭借三个师兵力合围集宁守军,亲自率暂编11师和骑四师配合国军空军,突破我军主力后方,在我军反包围时又成功反包围,双方陷入混乱激烈的血战。
我军指挥官错误估计了董其武部队的战斗意志,未能彻底歼敌。傅作义不断增援,携带精良武器,最终迫使我军撤退。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大同围城战不得不终止转移。尽管我军在战斗中击毙敌军1.2万余人,但整体计划失败,傅作义成功打通通路,威胁张家口。
这场战役的失败为随后的张家口战役埋下伏笔。张家口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夺得的第一座省会城市,也是晋察冀军区首府,地处华北、东北、察绥战略要冲,北连外蒙古库伦,西通苏联,东北通热河,战略意义极其重大。
傅作义占领集宁后,立即策划攻打张家口。张家口战役可视为大同集宁战役的延续。此战失利与前战关联密切。如果说大同集宁战役是我军棋差一招,那么张家口战役则是漏洞百出。
战前,边区与中央军委产生分歧。聂荣臻元帅主张在大同集宁失利后,部队应休整,撤离边区百姓,避免与国民党嫡系装备精良的部队正面硬拼。而中央军委则认为张家口至关重要,要求尽力坚守。最终双方达成妥协,边区准备两手方案。
我军对敌军布置再次判断失误。此前,国民党已多次攻击张家口,我军判断主攻线为东西夹击中的东线。事实部分正确,蒋介石最初确实派嫡系部队东线攻击,但李文带兵表现极差,战斗一塌糊涂。蒋介石遂紧急电令傅作义统领12战区兵力,负责主攻任务。
傅作义再次展现高超战术,他大规模佯攻怀来,制造敌军以为其主力在怀来的假象,同时伪造行踪,误导我军判断其位置仍在大同。实际上,他调集了国民党轻易不动用的机械化混成部队,包括辎重汽车团、新式美制榴弹炮炮兵营、战防炮营、满编24辆日制97式坦克大队、十二辆95式坦克连、转调兵员汽车团及装甲车大队。
我军一直认为国军调动会沿铁路行进,但傅作义凭借机动力量绕开我军铁路沿线防御,从内蒙古绕道,率七万大军从玫瑰营子出发,配合空袭迅速直取张北。由于准备不足,且我军有半数兵力被佯攻怀来吸引,等到张北失守消息传来,大部队已无法及时支援最后防线狼窝沟。
聂荣臻元帅果断决策,命令全军撤离,放弃张家口。晋察冀边区总兵力近20万,但面对傅作义七万机动兵力,未能合理调动防御,遭单点突破,不得不转移阵地,失去华北战场主动权,成为解放战争初期最大失利。
1947年5月,华东野战军成功实施诱敌深入战术,于孟良崮集中兵力,在短短三天内全歼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。这支国民党精锐部队的覆灭极大振奋了我军士气,也令山东战场国民党部队震惊不已。
胜利后,华野实行著名“七月分兵”计划,由叶飞、陶勇率一纵、四纵挺进鲁南,陈士榘、唐亮率三纵、八纵、十纵挺进大汶口,陈粟、谭指挥二纵、六纵、七纵、九纵及特纵,在鲁中地区牵制国民党主力。
但分兵不久,蒋介石急于复仇,派出整编11师这一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攻占南麻。战术上看似成功,实则是将敌军引入我军包围圈。粟裕大将迅速决断,集结五个纵队力量于南麻、临朐附近,司令部迁至三岔店,准备围歼整编11师。
这场战役不同于前两场失败,失利原因主要是几个意外因素。7月10日,粟裕命令先袭击整编25师,截断援军。却遭遇连日大雨,山洪爆发,部队行进受阻,计划被迫暂停。
随后,粟裕决定集结主力直攻整编11师,但由于时间延误,敌军得以修筑千余防御工事,构筑多道防线。原本计划的速战变成了艰苦攻坚战。尽管我军依靠兵力优势,迅速清理外围防线,但暴雨突降,炸药受潮,山路泥泞难行,重炮难以推进,攻城陷入拉锯。
7月21日,雨仍未停,整编11师虽陷绝境,但援军25师与64师已现身后方。为避免腹背受敌,粟裕下令撤退。战果为消灭敌军近万,己方损失约一万,战损比近乎1:1,战略目标未达成。
若无分兵,或天气作美,结果必然不同,但战争没有“如果”。
回顾解放战争中这三次以多打少却未胜的战役,每一场都为我军战略和战术带来深刻启示。大同集宁战役提升了对情报时效性的认识;张家口战役强化了机械化部队作战经验;南麻临朐战役则警醒我军,戒骄戒躁,重视攻坚火力配合。
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世上无一开始便所向披靡之军队,失败并非可怕,真正珍贵的是从失败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。正是凭借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磨砺,才铸就了那支能够正面逼退美军的世界最强轻步兵。
本文由“论史鉴今”原创,已开通全网维权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,侵权必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