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热意一天浓过一天
热得胃口全无
精神萎靡
离开了空调简直没法活
好吧,原来是要入伏了
今年的三伏共计30天
初伏:7月20日至7月29日,共10天;
中伏:7月30日至8月8日,共10天;
末伏:8月9日至8月18日,共10天。
展开剩余86%俗话说,热在三伏,这30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、暑湿最重的时节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阳气浮于体表,内里却相对空虚。
中医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三伏养生若能顺应自然规律,借天之阳气补人体之阳,同时排出潜藏的湿邪,便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别让空调偷走你的阳气暑热难耐,空调成了许多人的“续命神器”,但过度贪凉恰恰是三伏养生的大忌。三伏天人体毛孔舒张,阳气向外发散,此时若长时间处于空调房,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,导致头痛、颈肩酸痛、腹泻等“空调病”。
不妨尝试“阶段性避暑法”:上午10点前、下午4点后,可适当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,让肌肤接触自然阳气,促进气血循环;正午高温时段,室内保持通风,避免空调温度低于26℃,可在身边放置一盆温水,增加空气湿度,减少阳气流失。
“顺时进食”,吃对喝对三伏天暑湿重,人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过度滋补反而会增加肠胃负担。此时饮食应以“清补、健脾、祛湿”为原则,多吃应季食材,借自然之物养身体。
苦味食物是三伏天的“隐形养生高手”。苦瓜、苦苣、莲子等苦味食材,具有清热泻火、健脾开胃的功效,能缓解夏日心烦、食欲不振等问题。但需注意,苦味食物多性寒,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。
“土味”食材也不容小觑。三伏对应中医五行中的“土”,而脾属土,此时吃些山药、南瓜、红薯等黄色食材,能健脾益胃,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从根源上减少湿邪生成。
同样的道理,在三伏天,我们也可以通过饮用一些健脾、祛湿、消暑的茶饮来排出体内湿邪。
一碗三豆汤俗话说,“夏季吃豆胜过吃肉",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湿,人们容易胃口不好,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。
取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各20g,洗净浸泡2小时后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,豆子开花后放入适量的冰糖,继续煮5分钟即可,可一周喝两次。
一杯健脾祛湿轻身饮这是一道用于调理脾胃功能、祛除体内湿气的茶饮。
茶方组成:党参、莲子、薏苡仁、芡实、陈皮、枸杞。
党参健脾益肺、养血生津,莲子补脾止泻、益肾涩精;薏苡仁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;芡实益肾固精、补脾止泻;陈皮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;枸杞子滋补肝肾。
将这些材料放进养生壶,加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后,将它们放入养生壶,加入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后,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煮15分钟,放至温热即可代茶饮用。
一壶解暑茶三伏天暑气蒸腾,湿邪缠身,这道茶既能消暑又能补正。
茶方组成:藿香、香薷、党参、陈皮四味材料。
藿香化湿解暑,香薷清热发汗,党参补气健脾,陈皮理气开胃,四者搭配驱暑又提神。
将材料放入养生壶,加入适量清水浸泡半小时后,大火煮开后滤出汤汁放至40℃左右温热饮用最佳,建议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暑气正盛时喝一杯。
“子午觉”在阴阳交替时养精神三伏天白昼长、夜晚短,且天气炎热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。中医重视“子午觉”,子时(23:00-1:00)和午时(11:00-13:00)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段,此时入睡能养阴养阳,恢复体力。
午时可小憩15-30分钟,不宜过长,以免影响夜间睡眠;子时前尽量入睡,保证肝脏得到充分休息。睡眠时避免空调直吹,可盖薄被护住腹部,防止寒邪入侵。
晒背,借天之阳补身之阳三伏天是晒背是免费的“天灸”,此时阳光充足,阳气旺盛,通过晒背能充分吸收自然界的阳气,补充人体阳气,驱散体内寒湿,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。
中医认为,背部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,晒背能疏通经络,促进气血运行,增强脏腑功能。对于阳气不足、寒湿较重的人来说,经常晒背可改善手脚冰凉、畏寒怕冷、易感冒等症状。
晒背需掌握正确方法。时间上,选择上午8-9点或下午4-5点,此时阳光较为温和,避免正午强光暴晒。初次晒背时间不宜过长,从5-10分钟开始,逐渐增加到20-30分钟即可,最长不要超过1小时。
姿势方面,可选择站立或趴着,尽量让背部充分暴露在阳光下,但要注意保护头部和眼睛,可戴帽子或用毛巾遮挡。晒完不要立即进入空调房或洗澡,待汗自然收干。
三伏养生就在日常适度出汗: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太极),让身体微微出汗,助湿邪排出。
心态平和:暑热易扰心神,保持心情舒畅,戒躁戒怒。
避免贪凉:少食生冷冰镇食物,空调温度不宜过低,避免直吹。
三伏养生,核心在于“顺应”二字。顺应天时,借阳气之力驱邪补正;顺应身体,不贪凉、不过度,让身体在炎热中找到平衡。
突然反应过来
往年三伏天常常是40天的
超长待机
把大家热得苦不堪言
可2025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
老天爷终于良心发现
给咱减了10天的高温折磨
发布于:广东省实盘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